房子是安身立业之本
从古至今,房子是安身立业之本,将房子看作是财富的象征,是个人和社会地位的体现。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商人,积累财富后往往都会选择置购房产,以此来确保家庭的安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。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,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。
然而,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不买房,甚至不结婚、不生育的想法正逐渐成为潮流。难道,几千年留下的传统文化将在当下被瞬间抛弃?答案显而易见。
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根植骨髓,成家立业仍是主旋律,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,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。
示意图
年轻人为什么不买房
那么,年轻人为什么不买房、不结婚、不生育?网上有段子这样总结:“这是压垮年轻人的三座大山”,不是“不”而是“不敢”。
买房动辄几十万、几百万、结婚买车几十万、生孩养孩几十万,掏干家里的积蓄不说,还背负着几十、上百万的房贷,一天也不敢失业。于是年轻人想明白了,何必给自己那么大压力,不如无欲无求。
示意图
与年轻人的洒脱不同,中年人则是深陷其中,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,是坚守传统价值的执行者,勤劳、务实、尽责,仍然为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而奋斗。他们在前些年购置了二套,甚至三套房产,生育二胎,甚至三胎,为社会的进步做着贡献。
然而因为年龄的增长、资产的贬值、就业的危机,变得焦虑不安。中年人经济压力得不到缓解,思想就得不到救赎,幸福指数又从何谈起。过去什么都没有,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,到处是欢声笑语。现在什么都有了,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——“开心”,低头刷屏取代了欢声笑语,人们变的心浮气燥,不爱讲话,甚至充满戾气,为一点小事就可能大动肝火。
当年轻人选择安逸,当中年人还在匍匐前行,社会怎么可能进步。如何解放思想,如何降债减压,可能比提高生产力更重要。
示意图
对未来收入充满焦虑
本文无意贩卖焦虑,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:对未来的收入充满焦虑。无论是过去的“三驾马车”,还是现在的“新质生产力”,这些大决策和我们普通百姓没什么直接关系,我们聊一些和百姓密切相关的。
兄弟你炒过股吗?还记得上一轮牛市已经是9年前了。多数股民在炒股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天,并不是涨停板的那一天,而是“解套”的那一天。再看看你所在城市的大小商场,还有几家店铺开着?又有几家挣钱的?
过去开个店能养家,现在开个店能败家。过去人们到店消费,钱到了老板口袋再发工资给员工,员工再消费,钱是流通的。现在,钱进了少数主播口袋,还有机会流通吗?某巴的头部主播其个人一年的纯利是20亿,他一个人就抢了一万家个体户的生意。电商,是趋势不可逆。但不可否认,它抢走了大量普通百姓的生计。
示意图
当下各行各业,一年不如一年,钱难挣,是不争的事实。未来,换一种活法可能成为“潮流”,比如卖掉大城市的房产,回到小城市生活,卖掉多余的房产换取现金用来养老,都是不错的点子。
正如莫泊桑所言: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,但是他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,人的脆弱和坚强,都超乎了自己的想象,有时候,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如满面,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咬着牙,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。
示意图
房产已经完成它使命
房子是安身立业之本,于民如此,于国亦如此。
改革开放之初,解决住房问题被视为民生之重,只为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。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,全面推行商品化,到如今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回顾。
第一个十年,大量60后、70后靠房地产及相关产业,迅速完成原始财富积累,如果你手中握有这个阶段购置的房产,应该100%是不会亏损的。
第二个十年,是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,让无数人实现了财富自由,在这个时期购置的房产,大部分也是不会亏损的。
然而在第三个阶段,主要是2019-2022年房价高位接盘的,当下普遍面临房产贬值约30%的困境,有些通过加杠杆投机购买的,更面临巨大偿债压力。
示意图
早在2016年底国家就提出“房住不炒”的概念,并在之后的每年都重复强调、警示,但很多人还是不以为然,仍然不顾一切。房子是用来住的,就此而言,它已完成历史使命,让亿万百姓安居乐业。
房子不是拿来炒的,就此而言,它也完成了不该完成的使命,让亿万人赚了钱。我们对房产缺少点感恩,不应该再索要更多,更不应该口诛笔伐,既然房子是商品,它就不保证涨跌。承认自己选择失败,没什么大不了的,就像在股市一次次亏损后、亦或者一次次在国足输球时。
示意图
未来,房子一定是两极分化的,地段好、产品新、品质好、物业好的房子,自然有改善的客户购买;刚需的客户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二手房、普通商品房或者保障性住房,以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。
房产不一定有挽歌,但一定会迭代新生!
(共勉)